2022年4月25日至5月1日是全国第20个《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一切为了劳动者健康”,旨在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提高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意识和劳动者自我防护能力,切实保护广大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什么是职业病?职业病分为几类??你了解吗?职业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面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吧。
1什么是职业病,我国法定职业病有哪些?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我国法定职业病包括尘肺病、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其他职业病共10大类115种。
2怀疑得了职业病怎么办?
假如怀疑自己患上了职业病时,应尽快到用人单位所在地或本人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申请诊断。诊断机构会根据你的病情、职业史、既往健康状况、原工作场所以往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等作出诊断。
3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哪些权利
八大权利,包括对健康检查的知情权、培训权、特殊保障权、检举控告权、拒绝冒险权、参与决策权、职业健康权、损害赔偿权。
4职业病防治法规定劳动者要有哪些义务
接受职业卫生培训,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
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
正确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及时报告。
5职业中毒现场急救如何进行
职业中毒现场急救三步骤:“一离开,二维持,三治疗”,即一要迅速脱离有毒环境;二要维持中毒者呼吸心跳;三要尽快入院抢救或观察,解毒排毒阻止吸收,积极治疗。
急救中,细节问题也很重要。如救援人员应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进入现场;将患者立即移至上风向或空气新鲜的场所,保持呼吸道畅通;若患者衣服、皮肤沾染上毒物,应立即脱去污染衣物,用清水彻底冲洗皮肤,防止经皮肤继续吸收;如遇水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应先用干布抹去毒物,再用水冲洗。接触过毒物的人员在脱离有毒环境后即使感觉良好也应暂时减少活动,密切观察。
学习了这些关于职业病的相关知识,我们再来一起了解一下在日常工作中,造成职业病的两大危害——噪音与辐射。
1噪音的危害
噪声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有特异性作用和非特异性作用两种。特异性作用即噪声对听觉器官的影响;非特异性作用即噪声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噪声对听觉器官的损伤一般经过三个阶段:
听觉适应:短时间接触较强的噪声,会感觉刺耳、不适、耳鸣、听力下降。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可完全恢复。
听觉疲劳:长时间接触较强的噪声,听力明显下降,脱离接触后,需要十几个小时甚至二十几个小时才能得到恢复。
听力障碍:在听觉疲劳发生的基础上,如继续接触强噪声,听觉器官即可由功能性改变发展为器质性病变,听力损伤不能完全恢复了,这就是噪声性耳聋。职业性噪声耳聋是我国法定的职业病之一。
2辐射的危害
电离辐射的职业病危害主要是指电离辐射外照射对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而被组织吸收时,首先是原子水平的激发和电离,继而引起分子水平的结构破坏,又进一步影响到细胞水平,组织器官乃至整体水平的损伤,遭受损伤的组织器官还可以引起机体继发性损伤,进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的变化,代谢紊乱、机能失调及病理形态等方面的改变,可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放射损伤。
温馨提示: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病损,及时预防、处理。用人单位、劳动者、职业卫生者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使劳动者在安全卫生的环境中工作,有效保护劳动者健康,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
【关闭】